約翰歐文:竭力進入那安息

本文摘自約翰歐文《希伯來書註釋》第四章第11節

所以,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,免得有人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。(來四11 )

這段話可以看出三件事:

第一:推論格 οὖν——「因此」指出了先前所討論的事,是接下去要談之事的原因與基礎。他現在要提出的事,是源於先前聲明並查證過的事,尤其是關於古時百姓犯罪受懲的鑒戒這部分。「因此」,第二,後面就接著勸勉人盡本分。第三,提出這麼做的動機。在勸勉中,包含勸勉人當盡的本分——就是,要「進入那安息」——以及履行的方式——就是要竭力勤奮去做,「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」。

第一,這裡所表達當盡的本分,是從前面所說的鑒戒——「進入安息」取來的。可以分兩方面來思考這段話,即本分的行為(本分自身),與本分的果效。這裡所說的本分是指對福音的信與順服;這些事展現於古時,百姓將進入迦南地的應許,應用在自己身上。因此,他在這裡用這段話來勸勉他們,當盡自己當前的本分。至於本分的果效,就是有分於上帝的安息,這點也包含在內。

而確實所有福音的本分,都包含了大有榮耀的益處。認識基督裡的上帝,就是「永生」(約十七31);相信,就是進入上帝的安息。還有,為了進一步闡釋這段話,我們可以注意,使徒改變了前幾節說話的語氣。他在第九節告訴我們「有σαββατισμός(一項「守安息日」)為神的子民存留」;但他並未勸勉他們進入εἰς ἐκείνον τὸν σαββατισμόν(守安息之中),而是改成κατάπαυσιν——也就是מְנוּחָה,而另一個字卻是שָׁבַּתוֹן。原因在於,他用「守安息日」這個字是要表達,這福音的安息並非絕對的安息,而是關乎在安息日所享有的安息憑據。這安息的憑據是賜給那些信的人,也是為他們而立的,為要使他們能敬拜上帝,並為要達成其他前面談過的目的。可是使徒在這裡回過頭來勸勉希伯來人,當竭力追求能夠有分於福音裡頭,上帝安息的全部,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一切好處、益處;所以,他先前主要拿來描述上帝安息的這裡詞,現在這裡又再次使用。

第二,盡這項本份的方式,由σπουδάσωμεν這個字道出了。讓我們朝著這目的「殷勤查考」、「竭力」、「勞力」。假設我們翻成「勞力」最為恰當(我其實寧可翻成「竭力」),那麼這樣的勞力應當理解為,心思與整個靈魂都專注地運作著,而其中的原因在於我們盡本份時,必定會遭遇困難。對使徒來說,當他以「進入上帝的安息」——這段話取自百姓進入古時的迦南地——來陳述我們的信心,以及福音的順服,祂是在提醒我們在所盡的本分上,必定要遭遇極大的反對力量。我們都知道百姓在曠野的漫漫長途中,遭遇了困難、風暴、逆風。這些攔阻很大。而他們之所以生發不信的行為,原因就在於他們裡頭的灰心。這不信至終使他們滅亡了。有時候他們欠水缺食,有時候路上疲乏困倦、無聊乏味,有時探子傳來巨人與高聳城牆的消息,這些使他們的不信轉為怨言,加速了他們的滅亡。使徒在這裡教導我們,在我們的信仰與公開認信上,也同樣會遭遇反對的勢力;此處他用「進入上帝的安息」這段話,來談論遭遇反對的原因。因此我們可以看見:

觀察一:當人進行那進入上帝安息的工作時,會有極大的反對勢力臨到;這等工作,就是指福音的信與順服。

第一,福音首要的教訓,使許多人不敢再看下一步是什麼。因此,那位年輕人來向我們的救主求教時,祂以捨己的教訓給他上了一課,於是他就無心再聽下去,「就憂憂愁愁的走了」(太十九22)。其中的原因,一部分來自福音本身的性質,一部分則來自我們這些聽受福音的人的本性。我只要舉出這項概略的思考,就足以支持上面這項主張:在福音中,我們聽見了一條「新的道路」,能進入上帝的安息,能蒙上帝悅納,能得著義與救恩,這些都與我們本性裡自義的原則相違,也與我們想方設法要「靠行律法得著」相違;因為按著本性,這些原來就充斥我們的心,叫我們敵對、看輕它,並且視之「愚昧」、「軟弱」,無法達成它所提供與應許的。但是這部分範圍太大,現在無法深談,因此我只要看幾項個別的實例,來證明前面的命題。我要從福音的章程中,提取一些我們軟弱本性看為難的事,以及所有與敗壞本性相違的事。

1.有些福音的訓詞,對於我們軟弱的本性來說,是極其困難的。我們的主也注意到這一點。祂教訓門徒在受試探時,應當儆醒禱告;祂告訴他們「心靈固然願意,肉體卻軟弱了。」(太二十六41)祂在這裡說的「肉體」,並非指我們裡頭敗壞的律——這律也常常被稱為「肉體」——,而是指我們本性中,與軟弱有關的整個結構,常常被困難的本分給壓垮壓沉了。對本性來說困難的本分有許多,從中找出一件例子,那就是捨己。捨己是福音一切本分中,不可少的一項。捨下我們情慾與敗壞的性情,不是我們這裡所要思考的,必須在其他處大力對付,之後我們才會這麼做;有些事本身就合法,而且極其切中我們軟弱又不堅固的本性,現在我們來衡量這訓詞,首先要將範圍聚焦這些事上。我們不過是塵土,而上帝知道我們也不過是塵土罷了(詩一百零三142)。而祂以祂的護理,供應我們許多事物,容許我們來利用。這些事在我們為客旅的日子裡,能使我們得著更新與幫助。像是房子、土地、財物、親友的安慰,這些都是祂授權讓我們享用的事物。而且,當我們相信,由於我們本性的軟弱與缺陷,我們實在非常需要這些事,此時就當知道,我們的心也常常緊抓著這些不放。可是福音的訓詞——捨己,在這裡介入了,並且要求我們兩件事:

(1).它要求我們看輕這些事,或者,至少引入一種新的感情,能超越這些事。這種新的感情,會使我們的心進入一種持續的預備狀態,隨時都準備好為著福音的緣故與呼召,撇下這一切(太十37)。就著福音來說,我們接納基督,就像是人進入婚姻的關係中。這引入了一種新的感情,不僅超越其他先前的情感,更能控制那些情感;因為「人要離開父母,與妻子連合」。其他的一切,都要受它引導與控制。凡是藉著接納基督,要進入安息的人,必須將一切先前對合法之事的感情,都降服在新的感情底下。這種情感無論在任何人心中,都必要居首位。

(2).很多時候,福音的宣誓顯明給我們,實際的目的是要我們放棄靠自己,並且將我們自己這些帶有軟弱、缺陷的人,交託基督,信靠祂在些事上所做的供應。(可八34~373)我們的本性因為軟弱,所以將這看為難成的事。本性總是喜歡說:「在這件事上饒了我吧!」——想要為可逃的瑣珥小城求饒。「要是失去了這一切,我會怎麼樣呢?我要做什麼,才能得安息、得輕省、得自由、得人的喜歡,還有得到食物與衣裳呢?」但只要我們願意進入上帝的安息,憑著信,就能勝過這些事。我們譴責那些古時害怕巨人與城牆的人。他們因此發出怨言,棄守自己的本分。但這些事成了我們的巨人與城牆。不光是這樣!有多少人因為這些事的攔阻,就無法承受應許!同樣的話,也適用於捨己這項重大本分上,就是「背起十字架」,或是甘願為耶穌基督的緣故,經歷各樣的逼迫。許多這類的事,對我們人類軟弱、不堅定的本性來說,是極其可怕的。彼得曉得我們本性的律是怎麼運作的,因為當他的主、他的夫子預言自己將要受難,他建議祂愛惜自己的性命。我們本性的軟弱,會找千萬個藉口,想盡辦法要顧惜自己;福音卻嚴格命令我們,不論何時福音的律召我們,歡欣地背起十字架,我們就當撇下所有藉口,照樣去行。他們就自欺,口頭上宣稱自己相信福音,卻無心預備要行出來。的確,上帝或許會在自己喜愛的時間,顧惜祂所喜悅的人,免去他們的苦楚;而有些人,因祂慈心呵護,或許終其一生很少遭遇苦難;但這是出於上帝特別的分賜,是祂非比尋常的寵愛。這律很清楚——我們必須在基督的學校裡,甘心承認這項功課,而祂也會隨自己的喜歡,召人前來實行這項功課。我們或許會厭惡前來,厭惡被帶進試煉之中;可是我們必須預備好自己,否則就只能等著在末日被丟在門外,連偉大的師尊都要不認我們了。我們大多都在細心呵護下成長,不願意來(心裡想的也是不願意)好好堅定地談論這些事。各樣的冀望與發明要使我們的意念暫時不受這些熬煉。但這項訓詞卻是普世而絕對的,又是不可或缺的,以至於我們想要進入上帝的安息中,端賴好好遵守這項訓詞。眾人因著這憂驚,就滯留在這世界的曠野中,徘徊遊蕩於埃及與迦南之間,並且最終要在不信的權勢之下倒斃。諸如此類的事,對我們軟弱的本性來說何其困難。

2.一切福音的誡命,都與我們敗壞的本性對立。而這關乎眾人極大的利害,甚至叫他們相反的本性,對這些本分感到為難。竭力在這裡的意思,一部分是指出福音和他們的私慾共存,他們想要從神的恩裡頭,找到支持罪的支柱,「把神的恩變作放縱情慾的機會」。其實罪只有一個目的,就是要摧毀他們。由於我們本性的敗壞,福音的訓詞嚴厲要求我們應當丟棄與毀壞的事,對我們有三重的利害——愛的利害、用處的利害、權勢的利害——是難以克服的。

(一)愛的利害。因此我們受命,若是右眼敵對我們,我們就當把它剜出來(太五294)——這些事為我們所親愛,如同自己的眼目,如右眼一般。說一件事對我們如同自己的眼睛,這是以諺語的形式,表達我們對任何事物的看重與親愛;——就如上帝自己,在表達祂對自己的百姓溫柔的照顧時說:「摸你們的就是摸祂眼中的瞳人。」(亞二85;參申三十二106)這些事在我們裡頭有愛的利害,也正是情慾對我們敗壞本性產生的影響,要割除、丟棄它們實在困難。每個人都不情願與自己所愛的事分離;他愈愛它,就愈不願與它分開。有了它,他就想緊緊抓牢,長久擁有。人本性最愛的,不過是他們肉體的私慾。他們甘心拋棄他們的名聲、產業,冒著生命危險,只為要滿足私慾。對許多人來說,這些事就如神像對米迦一樣重要。當米迦的神像被但支派的人偷走,他說:「你們將我所做的神像都帶了去,我還有所剩的嗎?」(參士十八24)一旦挪去人所貪愛的世事與不當的追求,他們便覺得自己一無所剩;他們就再也不覺得活在世上有任何價值了。

(二)用處的利害。凡是願意進入上帝的安息的,福音禁止他們尋求某些事,但敗壞的本性總想叫人相信,一旦缺少這些事所給予幫助與優勢,他就無法在這世上繼續生活存留。因此我們受命,若右手敵對我們,就當砍下來(太五307);也就是指,在我們看來,宛如日常工作需要右手那般重要的事物。這種對世界扭曲的愛,以及追求世事的一切方法,正是福音所譴責的。這樣的利害關係也應當克服,因為這實在叫人心裡作難;緊抓著世事不放,攔阻了許多人進入上帝的安息。

(三)權勢的利害。因此才說罪在我們裡頭有「營壘」,難以攻破。但這部分我已經在一篇專論談過了。

第二,這等工作之所以困難,另一項原因在於它所遭遇的聯合反抗勢力;因為就像埃及人、迦南人、亞摩利人一樣,他們一齊傾盡全力要攔阻以色列人進迦南地——藉著敵對,所無法產生的實質影響,他們就改從道德層面下手,藉著與以色列人爭戰,引動他們不信的心,這最後也確實導致他們的滅亡——我們的屬靈仇敵,在這事上也照樣如此行。要是福音的工作繼續,要是人竭力靠這工作進入上帝的安息,撒旦就必要失去他的臣民,世界也必要失去它的好友,而罪必要喪失它的生命。所能找到的每件例子,都顯出他們想盡辦法要保留自己的好處。而這些全都竭力要阻擋我們進入上帝的安歇;於是就使這項工作成了困難的浩大工程。

有人會說:「如果有各樣的困難擺在我們前面,這些困難必要叫人灰心喪志,使人放棄嘗試。」我的回應如下:

1.古時他們的確是這樣。百姓路上所遭遇的困難叫他們灰心,甚至叫他們的心思意念放棄,不再努力進入應許之地。但當時發生了什麼事?使徒詳實地說明了,上帝的義怒正是為了這緣故而臨到他們,叫他們「屍首倒在曠野」。他們當時就是害怕我們現在所要爭戰的屬靈阻礙,而無法不願涉入戰場。他們最終在上帝的忿怒中滅亡,而且永遠滅亡。若有人告訴人們,進入上帝安息之路,既是容易平順的,也與他們軟弱、敗壞的本性相合,那麼他不過是在迷惑、欺騙他們而已。要進入上帝的安息,得要治死罪,攻克己身,叫身服我——要捨己,不僅是釘死那些在暗中發動不法隱念的邪情私慾,也要在合法之事的使用上,在我們對合法之事的情感上,剜出右眼、砍斷右手,背起各樣患難逼迫的十字架。這些事現在叫人不覺快樂,反倒憂愁;無法輕鬆自在,反倒困難重重。哄人耽溺在自己的情慾與這世界裡,並在遷就地上之事時,安然入睡,就等於在欺騙、毀壞他們。我們傳揚信與順服的福音本分,決不得像耶穌會士向印度人傳講基督那樣——從不讓他們曉得基督釘十字架,免得絆倒他們。可是,我們應當將真理原原本本告訴人,讓他們曉得,如果他們想望進入安息,應當對自己的身心有什麼期盼才好。

2.儘管有這一切攔阻,神的應許只要經過信心的調和,必要帶我們經過這一切。當不信的世代在曠野滅絕以後,艱難險阻依舊還在;只不過他們的兒女,既相信應許,就得以經過重重困難,進入安息。神的權能與信實,不但在他們中間向他們顯明,更征服了他們所有人。照樣,那些在屬靈安息的事上將應許與信心調和的人,也必要如此。神要供應他們能力,也要制服他們的仇敵,免得他們得不著安息。因此,不管有什麼藉口,只有不信能叫我們缺乏安息;而且不信的工作可有效了。信賴應許,會吸引基督的大能來幫助我們;只要祂動工,就沒有能阻礙祂的。為著這目的,祂使山嶺成為平原,使反對的河流與海洋乾涸,叫這些對我們本性——不管是本性的軟弱無力,還是本性的敗壞罪惡——來說痛苦難耐的事,反成了輕省容易的。

第三,從這段話可以看出第二項重點——

觀察二:我們要進入基督的安息,需要我們竭盡所能地勞苦奮力才行,而且進入基督的安息,也值得我們這樣投入。

使徒這些話是在說:「我們當在這事上竭盡全力。」人們喜歡在其他事上竭盡全力,把力量耗費在追求那「必壞的食物」上;其實真要說起來,那根本就「不足為食物」。每個人都看得出來,這世界汲汲營營於必壞的事;人心實在愚昧,他們還以為這些事值得花費自己的時間與精力;而且還他們還要繼續這樣揮霍下去。「他們行的這道本為自己的愚昧。」這安息值得我們竭盡所能地殷勤奮鬥——要是能從這事的本質談起,談論它的過程與結局,再談到它對我們的永恆重要性,那麼要闡明這一點從就容易多了。一般說來,傳講福音的主要目的之一,就是要叫人相信這一點,因此無須在此多談。

觀察三:還有,在福音的信與順服裡頭,有今世的好處,並有今世能得著的獎賞。

信與順服是進入基督安息的大門,讓我們享有這安息裡的今世好處。信與順服,不僅是進入未來與上帝永遠同享安息的今世手段,更讓我們現在就能夠有份於基督的安息;這安息的內容,前面已經談過了。

第三,這節經文後面的部分還需要解釋、應用。這為先前的訓詞加上了動機:「免得有人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。」這段話,就如前面的部分所表明的,確實表達了應該避免的罪,或者嚇阻我們不敢犯罪的刑罰。

「跌倒」這個詞有兩種可能的意思,這兩種意思也都行得通;人會掉進罪中,也會因著自己的罪而掉進刑罰中,這時這個字就是用來表達道德的意義。「瞎子領瞎子,ἀμφότεροι εἰς βόθυνον πεσοῠνται——兩個人都要掉在坑裡」(太十五14),就是罪惡或患難的坑裡。參羅十一22;雅五12。由於這個字主要是用在天然的事上,只有在用於比喻時才用於道德的事上。而ὑπόδειγμα最常用來指「用來教訓的範例」。因此ὑποδείκνυμι是藉由顯明一事來「教導」或「訓誨」:「毒蛇的種類!τίς ὑπέδειζεν ὑμῖν」——「誰指示(教導、訓誨)你們。」(太三7)因此 ὑπόδειγμα 是is 「documentum」8)。 ταῦτα ὑποδείγματα ἔσται τῷ πολυδάμνῃ ὧν δεῖ ἐπιμεληθῆναι·— 「這些給Polydamnes的指示,關於應當預備的事。」可是這個字也成用作「παράδειγμα」——「鑑戒性的刑罰」;就如 ῾υπόδειγμα τῷ πλήθει ποιῶν αὐτόν· — 「叫他成了眾人的鑑戒。」 又如拉丁文的「exemplum」通常拿來完全代稱「刑罰」,而且是最重的刑罰。「課程」或「訓誨」無疑就是ὑπόδειγμα這個字最合適、通用的意思,而要是這裡的ὑπόδειγμα只有這個意思,那這句話的意思就成了「 免得你們當中有人掉進這不信中,並且掉入這不信的各樣結果中。這些結果,你已經從前人的鑑戒得了教訓,而且這些教訓是刻意向你提起,要叫你警醒,免得這事發生。」如果意思是παράδειγμα,就如這字偶爾的用法,也包含了「鑑戒性的刑罰」,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「免得你們當中有人因著不信,掉進這刑罰之中。在你以先那些不信的人,也受了這刑罰而成了鑑戒。」而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:「你們有福音並其中基督的安息傳講給你們。你們有些人已經公開承認這福音,就像古時在西乃山的百姓一樣,他們說,『耶和華所吩咐的,我們都必遵行。』你們的景況如今就與他們一樣,並且從他們身上表明了出來。因此,要追想他們如何跌倒離開這些事的,他們犯了什麼罪,上帝又是怎麼樣報應他們的。他們不信,他們沒有遵守自己的諾言,也不持守他們的信仰,反倒悖逆、頑梗;上帝便滅了他們。他們『在曠野倒斃』,而且滅亡了,未能進入上帝的安息,如前面所說的一樣。如果現在你們,或者你們當中任何人,也犯了與他們一樣的罪,或與他們有類似的反應,就不要心存盼望,以為你能躲過類似的刑罰。上帝的嚴厲已經藉著他們的滅亡,在你們面前顯出鑑戒了。如果你們不願掉進其中,落在刑罰之下,就當藉著信與順服,竭力進入基督的安息。」

(未完待續)

  1. 約十七3: 認識你─獨一的真上帝,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,這就是永生。 
  2. 詩一百零三14:因為他知道我們的本體,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。 
  3. 可八34~37:於是叫眾人和門徒來,對他們說:若有人要跟從我,就當捨己,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。因為,凡要救自己生命(或作:靈魂;下同)的,必喪掉生命;凡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,必救了生命。人就是賺得全世界,賠上自己的生命,有什麼益處?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? 
  4. 太五29: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,就剜出來丟掉,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,不叫全身丟在地獄裡。 
  5. 亞二8:萬軍之耶和華說,在顯出榮耀之後,差遣我去懲罰那擄掠你們的列國,摸你們的就是摸他眼中的瞳人。 
  6. 申三十二10:耶和華遇見他在曠野─荒涼野獸吼叫之地,就環繞他,看顧他,保護他,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。 
  7. 太五30:若是右手叫你跌倒,就砍下來丟掉,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,不叫全身下入地獄。 
  8. 譯按:Documentum是拉丁文的名詞,指課程、訓誨、警示。 

CONVERSATION

Instagram

Follow Us